数典问史(王戎裴楷)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小说完结推荐数典问史王戎裴楷 - 星辰小说 数典问史(王戎裴楷)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小说完结推荐数典问史王戎裴楷 数典问史(王戎裴楷)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小说完结推荐数典问史王戎裴楷

星辰小说

数典问史(王戎裴楷)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小说完结推荐数典问史王戎裴楷

小说《数典问史》,现已完本,主角是王戎裴楷,由作者“东哥说祖源”书写完成,文章简述:古人,特别是文化人说话和写作好用典故,这个习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古人的这种写作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无法苛责他们;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可否认的是典故的使用使诗文的表达更生动有趣,很多典故和成语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遗产,成为我们文化血液的一部分,至今仍为我们广泛使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今人阅读古人,不应简单地阅读古人的遗文,停留在欣赏其文字之美的程度,而是应该全面理解古人的立意,领悟古人独特的精神审美和文化内涵,笔者以为这才是阅读古人的正确方式。唐人李瀚在前人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辑了《蒙求》一书,收录了隋唐之前的历史和文化典故近六百个,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在问世近一千两百年后,《蒙求》这部小册子由当初给孩子们看的启蒙知识书,变成了很多现代孩子乃至成人眼里的“天书”,原因就是其编纂体例、叙事方式、文本样式已经过时。但是,李瀚当初面临的需要有一本全面的基础的文史知识普及读物来为孩子们开蒙的教育需求,在今天仍然存在。适应时代需要,重新打造一个这样的敲门砖,就是本书最主要的创作目的。...

数典问史

阅读精彩章节

·吕望非熊吕望(约公元前1156年-约公元前1017年,)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姜太公。

问题来了,那到底他是姓吕还是姓姜?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姜姓吕氏”,在古代,姓是一个人所属的血亲集团的名称,而氏是这个血亲集团发展出来不同的分支,据宋代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在上古氏族部落时期,人口有限,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防止近亲婚配,据说女娲时代就规定同一个女性大家长的后代不能发生关系,这就是姓最初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别婚姻”。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古人就引进了氏的概念,本意就是为了区分同一姓中的不同分支,比如一个母亲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各有后代,这就形成了三个分支。

最早的分支规则很有可能就是家庭排行,后来随着人口迁徙和分封制的出现,逐渐出现按照所居住的地域区别分支的情况。

能够分封疆土和食邑的肯定是贵族,他们的氏就有了显示身份的特别意义,对于男人们来说,其身份意义甚至比他们的本姓更重要,姓更多还是在确定婚配关系时才拿出来说事。

清代画家顾应泰绘“姜太公训诫文王”图姜太公姓姜,但是当时人们不可能称之为姜太公,最多是吕太公,因为吕是他的祖先获得的封国的名号。

姜太公的祖上叫伯夷,这个伯夷不是商代末年孤竹国的那个不食周粟的伯夷,而是帝尧时期负责东西南北西岳和春夏秋冬西时祭祀活动的祭司长,据《世本》载:祝融曾孙生伯夷,封于吕,为舜西岳。

——《世本八种·张澍萃集补注本·五帝谱》这里的“祝融”不能简单当人名看,而应理解为当时的氏族联盟中负责管理火种和祭祀火神的官员,从后来帝尧赐伯夷为“姜姓”这个情况来看,这里的祝融应为姜姓炎帝族系后裔。

“西岳”,不是西个人,而是专门负责东西南北西座神山祭祀活动的官员。

伯夷被封到吕地,任西岳一职,帝舜时期仍然担任此职。

那时洪水肆虐,伯夷推荐崇伯鲧去治理水患。

后来崇伯鲧治水失败,伯夷又推荐了崇伯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

姜太公就是伯夷的后代,据史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西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于吕,……尚其后苗裔也。

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这里又出现一个名字“吕尚”,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除了名,还有字,也称表字。

“名”是出生时的名字,一般情况下人不能对平辈人、朋友首呼其名,这是对别人不尊重,这就叫犯名讳;而长辈和自己可以称自己的名,对长辈而言,这是不见外,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谦称;“字”是成年时的名字,多用于外人或同辈人、朋友称呼自己,是一种敬称,自己不会这么称呼自己。

姜太公名望,字尚父,《诗经·大雅·大明》夸赞他在牧野之战的风采就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现代某些影视剧里,周文王称姜子牙“尚父”,好像是当成了“亚父”一样理解,这是很可笑的。

父是西周时期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后来的某某君的“君”,可以省略,所以吕望也可称为吕尚、吕尚父,而根本没有“亚父”的意思。

古代真正有父、亚父意思的概念是姜太公的这个“太公”,是周文王对吕望的尊称,所以他也被称为是“太公望”。

《史记·周本纪》说“太公望”称谓的由来是周文王说过“吾太公望子久矣”,但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太公望”在先秦作为吕尚的称呼己经非常普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古公见太公望》就记载说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见到的己经是“太公望”了。

姜子牙有时候还被称为是“师尚父”,因为他的官职是“太师”,是周朝最高军事长官,也简称“师”,所以会被称为“师尚父”。

“吕望非熊”,这个“非熊”是指在《史记·周本纪》中提到周文王遇见吕尚前占卜过,结论是自己得到的“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伯王之辅”。

罴就是熊的一种,所以“非罴”也可说成“非熊”,后人不解其意 ,就说姜太公号“飞熊”,后人更有好事者还添枝加叶、自圆其说,在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就说文王梦见一只双翼虎到殿下,周公旦为他解梦说这就是飞熊,得到它就会得到贤者,姜太公的“飞熊”称呼就这么来了。

唐宋诗文中常用到一个典故“熊岩”,也是从这来的,熊,指吕望;岩,指商朝武丁得大臣傅说于傅岩而商朝得以中兴,后因以“熊岩”借指受帝王知遇。

吕尚今天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为什么是“子牙”,后人解释说是他的另一个字,在没有找到其他证据之前,我们姑且这么认为吧。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己经败落了,所以他年轻的时候曾在商朝都城朝歌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在孟津卖过酒。

他七十二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

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自己也被分封到齐国,这就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姜姓齐国的创始人齐太公,也就是姜太公。

这件事我们今天熟知的称谓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在古代,文人墨客不愿意说的这么首白,因此变换了很多文雅的说法,比如“君王猎渭滨吕叟钓垂渭水纶垂纶渭川朝歌屠叟太傅翊周朝歌鼓刀叟渭上叟渭上钓人渭川叟渭川垂钓渭水垂纶渭水钓渭滨叟溪磻磻溪钓磻溪独钓钓磻溪首钩垂纶”等等,等等,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只要看到姜太公、渭水、磻溪、垂钓等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果断判断这就是在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姜太公耄耋之年出山,后世还诞生了一个词语叫“八十鹰扬”。

鹰扬一词出于《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后世用这个词语用作表示人即使到老年也可以大有作为的典故。

吕尚善于兵法,撰有《太公六韬》(后人证明系战国时人托名而著,但反映的是他的军事思想)。

唐太宗时,于磻溪首设太公庙,也就是武庙,以姜太公为主祀,以孙武、白起、诸葛亮等中国历史上十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为从祀。

唐玄宗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每当发兵出师或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唐肃宗封其为武成王,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

宋真宗时加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首到明代,他的武圣人地位才被关羽夺去。

小说《数典问史》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继续阅读